close

  過去的2013年,我國眾多城市深陷“霾”伏,而曾經污染嚴重的蘭州卻成功“逆襲”——全年優良天數299天,優良率81.9%,是十多年來空氣質量最好的一年。記者調查瞭解到,這一成績的背後是政府主導下的“全民治污”模式。專家認為,蘭州治污成果來之不易,經驗值得借鑒,今後應積極探索長效機制建設,以從根本上提升空氣質量。
  “逆襲”
  “史上最嚴”治污換來藍天
  長期以來空氣污染是蘭州市民的一塊心病,雖然年年都在治理,但效果並不明顯。
  作為我國老工業基地,蘭州城區分佈著一批石化、火電等重工業企業。加上河谷盆地、靜風天氣等因素,環境容量非常小,空氣質量長期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墊底。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形象說法是:“鼻孔和煙筒一個樣,麻雀和烏鴉一個樣,太陽和月亮一個樣。”
  從2012年起,蘭州痛下決心治污,制定實施了一系列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措施,污染嚴重狀況發生改觀。
  “有人說蘭州治污靠的是人海戰術,靠的是幹部的辛苦,這有一定道理。”蘭州市環保局局長閆子江說。
  影響
  “全民治污”帶來的問題
  鐵腕式的“全民治污”使蘭州藍天增多,但同時,一些治污措施對供暖、交通等帶來了不利影響,一些人對“全民治污”產生非議甚至質疑。
  首先是供暖。2013年冬,蘭州部分熱電聯產供熱區域出現供熱異常,儘管政府部門否認與治污有關,但很多市民並不相信。城關區農民巷一家物業公司工作人員吉克勤說,往年小區供暖一直是正常的,而近期暖氣溫度時高時低,個別時段甚至沒有一點暖氣,原因在於熱電廠怕被罰款少燒煤,提供的熱量相應減少了。
  其次是限行。蘭州規定,當市區空氣污染達到一定程度且持續一定時間時,將對9座以下機動車進行單雙號限行。這一措施已於2013年11月17日啟動,這在全國屬於首次,而且持續到2014年1月10日。有車一族紛紛吐槽:單雙號限行,車輛實際出行天數減少,而保險等費用交的卻是全年的,不公平。
  幾乎“全天候”的灑水降塵也引來質疑。2013年9月底到11月初,蘭州城區每天有逾百輛灑水車上街作業,每天灑水萬噸以上,天冷時道路結冰,導致交通事故增多。據新華社電
  蘭州“史上最嚴”治污舉措
  嚴在“全民動員”。2013年9月16日,蘭州啟動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比往年提前一個半月。冬防期間,蘭州環保、工信、城管乃至紀檢監察、街道社區都參與進來,就連過去用於維護社會治安的三維數字社區管理系統也增加環保職能,用電子探頭監控每個社區、每條街道是否有違規生火、亂倒垃圾的行為。為降低工業污染,蘭州環保等部門派出環境監察員進駐電廠、石化等重點行業,監督環保設備運行。
  嚴在嚴格落實。為落實治污措施,蘭州規定了許多“24小時”工作制:對排放大戶的駐廠監察、檢查尾氣超標車輛、杜絕劣質煤進城皆24小時不間斷。
  嚴在嚴厲追責。2012年,當時的蘭州市環保局局長因治污不力被免職。2013年11月,蘭州又免掉了兩名沒有很好執行冬防要求的幹部的職務,一家國字頭熱電企業因冬防不力被撤銷了直接責任人的職務。
  當地說法
  治污難在平衡各方利益
  蘭州市環保局局長閆子江說,蘭州把治污作為鍛煉幹部隊伍、改進工作作風和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抓手,能用幹部的辛苦換來藍天也值了。
  閆子江說,治污之難,難在平衡各方利益。治污與供暖、交通都是民生問題,在一定時期有衝突難以避免,這就需要選擇和平衡,但長期看並不矛盾。
  專家點評
  治污不僅需鐵腕也需對症下藥
  蘭州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主任馬建民教授認為,蘭州大氣污染不是區域性的,只要採取有力措施,效果立竿見影,這是其優勢。但劣勢是特殊的地形和氣候環境不利於污染物擴散,非常容易形成灰霾天氣,“鐵腕”稍一鬆動,很容易反彈。另外,許多管控措施所能達到的效果也有限,如果不採取治本之策,進一步改善空氣質量的難度非常大。“治污不僅需要有‘鐵腕’,還必須走向精細化、科學化。”馬建民建議,每個城市的污染源及污染成因等都有所不同,把這些問題搞清楚了才能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包括蘭州在內,各地在治理大氣污染上都應加強科學研究。
  一些專家認為,蘭州治污雖然是“全民動員”,但要讓廣大民眾真正化被動為主動積极參与,需要引入現代治理體系。蘭州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何文盛說,像治污這種行動,需要把以政府為主導轉變為政府牽頭、多方參與的多元治理格局,讓民眾參與到從決策到治理的全過程,這樣的治污才能取得廣大民眾的理解和支持,並使治污對其他民生問題的影響降到最小。  (原標題:看看污染重城蘭州如何找回藍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s67rsctw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